夜深了,走在安静的小区里,从那些亮着灯光的窗户里时不时地传出斥责孩子的声音:
“笨死了,要我说多少遍你才能记住!”
“是不是气死我你才满意,到底带没带脑子?”
“猪都比你灵光,回家算了!”
伴随着斥责的,还有孩子的哭泣声。
想起白天,小区里一个个穿着光鲜靓丽的父母,难以想象,这样伤害孩子的话是从哪一位父母口中说出。
不完美的父母
我也是个妈妈,想竭尽全力做一位理性的父母。
但是,这很不容易。
职场的不如意,遇上理还乱的家务事,难免心烦意乱,而偏巧被孩子撞上了“火山口”,一通斥责倾泻而下,女儿哇哇的哭声,将我拉回现实,那一次我与女儿抱头痛哭。
也是那一次,让女儿“心有余悸”。
每当我出现情绪,下意识地抿起嘴,女儿便会小心翼翼的问道:“妈妈,你是不是要生气了?”“妈妈,你是不是又心烦啦?”“妈妈,我听话!”
看着小心翼翼的女儿,心中的烦躁变成了内疚。
用女儿的话说“妈妈,你上次哭吓到我了,你训我我很难过,但是看你哭鼻子我更难过,我担心你!”
我常常想,有这么一个贴心的孩子,我更要努力做一个好妈妈,不能随便发脾气。
可是,孩子暖起来像天使,顽皮起来像恶魔。
想要一百分地控制住情绪,真的不容易。
不完美的孩子
“望子成龙,望女成凤”是我们做父母对子女的期盼。
可是这些期盼,盼着盼着就变成了焦虑感,榨干父母的耐心。
据家长圈子不完全统计:辅导作业,已经成了家庭矛盾的主要来源。而且是谁辅导,谁崩溃。
前几天,一位北大教授吐槽女儿的小视频火了,这位从小被称为“神童”的丁延庆教授,6岁就能背下整本的新华字典,现任北大副教授,其妻子也是北大高材生。而丁教授在给女儿辅导功课的时候痛心疾首,直呼女儿完美地避开了父母的高智商遗传,“她教我认命”!
当大家都认为结局会有反转的时候,没想到丁教授称:“这就是 天道 ,而且必须接受,不管你多优秀,你的孩子大概率都是一个普通人。”
视频下面有网友评论:
“想教孩子逆天改命,没想到孩子教我认命。”
更是有一位网友的吐槽:”
“生娃就像开盲盒,那些所谓成功的父母,只不过是 开 到了一个比较懂事的孩子罢了。而那些 开 到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的父母,才知道这个世上有许多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,就算你尽力了也没用。”
很多网友似乎都从北大教授这里得到安慰:
“原来教授也为孩子辅导功课头疼不已。”
“原来 神童 的孩子,也是普通小孩。”
也有家长看了视频,仿佛茅塞顿开:
“北大教授都能接受孩子不优秀,我还有什么不能接受的。”
丁教授在视频中对“认命”做出了科学的解释:根据生物学和统计学回归效应理论,从长远来看,智商会 均值回归 ,无论是孩子的身高,还是智商,都会向整个社会的平均值靠拢。
因此父亲是“神童”,也有可能有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孩子。
接受孩子的普通
没有哪个父母甘心子女平庸,可是这就是现实,父母并不是完美的父母,为什么不能接受孩子的不完美?
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也曾在讲座中多次谈到自己的女儿是学渣,而李教授是如何做的?
她没有焦虑,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现实,并且积极地跟女儿讨论未来的的出路,挖掘女儿的兴趣。
最后,在妈妈的帮助下,女儿找到了自己的优势:学习音乐。
在妈妈的鼓励下,女儿如愿考上了艺术院校,毕业后成为了一名音乐老师。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,我们为什么不能捕捉孩子的长处,鼓励其发展,而是一定要盯住孩子的短板,逼他成为一个“完美”的孩子呢?
那些年,我们因为焦虑而“鸡”娃的成效,就一定显著吗?“高压”的政策下,孩子成为父母心中“完美”的样子了吗?
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也;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
古人说: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。自然也不必为孩子一时的“普通”而感到焦虑,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引导,孩子的未来有无限可能。
我是MiYa妈妈,喜欢阅读各类育儿和心理学书籍,为大家分享更多育儿理念。
在育儿道路上,我们一起升级打怪兽吧~
(图片来源于网络,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